close

  楊usb耀健/重慶渝北區
  源於東森房屋宋代 發軔潼南
  五味之中,糖不可或缺。巴渝先民最先嘗到的甜頭,來源於蜂蜜。據《華陽國志·巴志》記載,先秦時期,巴國已經向周天子進貢蜜。唐代,貢品當鋪上升為白蜜,濃度較高,營養成份相當齊全。但是,蜜糖屬於蜂產品,產量非常低,非達官貴人難以享受,除蜂農外,一般老百姓無緣到口。
  老天不薄巴渝,到宋代傳來福音,人們有室內裝潢土糖可食了。
  據宋代洪邁所作《容齋隨筆》記載,當時全國有五大蔗糖產區,即福建福清、浙江四明(今寧波)、廣東番禺、四川廣漢和遂寧,質量以遂寧所產蔗糖為最好。原來,在唐代大歷年間,有個姓鄒的和尚到遂寧居住,教當地居民製造霜糖。自北宋起,遂寧廣植甘蔗,民眾從業也大多與帛琉製糖有關。其產品經過提煉為白色結晶狀,稱為糖霜,屬於高端產品。
  重慶潼南縣與遂寧接壤,近水樓臺先得月,學著種植甘蔗,熬制土糖。據潼南縣舊《縣誌》記載:明萬曆年間,該縣沿涪江河壩四處種有甘蔗,有不少土糖坊。這是重慶製糖業的雛形。
  土糖為主 工藝落後
  土糖俗稱水糖、紅糖。《新修本章》曰:“砂糖出蜀地……榨甘蔗汁煎成紫色。”其製作方法,通過畜力或人力推動石輥轉動,壓榨甘蔗。汁水入鍋加熱除泡,待煮至濃度合適移入打糖盆,用鐵扒攪動,待起砂冷卻後上簍瀝水,凝固成型。
  因未經過精加工處理,成品顏色為褐色,本埠居民習慣稱之為紅糖,亦有稱水糖的。糖盆為圓形,凝固後的成品也是圓形,食用時需要分割。按中醫說法,紅糖補血。但凡家中產婦坐月子,必備醪糟水煮雞蛋,必加紅糖。
  用機械化方式生產的白砂糖,通稱白糖。l930年,四川軍閥藍玉田,在內江縣白馬廟設立“開源糖精廠”,採用離心機製糖。隨後重慶糖商也購入上懸式離心機,分離結晶砂糖,產出白糖,上了一個檔次。但規模小,未形成機械化體系,製糖業仍處於手工業階段。
  1930年7月,市糖業公會成立,首任負責人劉祖廷,辦公地點在城內三元廟街。會員由糖商、作坊主、零售商販組成。
  供不應求 戰時管制
  抗戰時期重慶人口激增,加以外地糖果糕點廠紛紛遷渝,對食糖需求增大,刺激了原料生產。長江、嘉陵江、渠江和涪江橫貫本埠大部分地區,沖積平壩較多,土層深厚肥沃,適宜種植甘蔗,鄰近主城的縣陸續出現蔗農。手工小糖坊數量不斷增加,提供土糖應市,按品質區分有紅糖、土白糖、桔糖、冰糖等4種。
  此期間成立市糖商業同業公會,首任主席連從雲,會所在陝西路。小商販採用本地土糖,製作出滿街敲著鐵片兜售的麻糖、腳踏圓筒製作出的棉花糖、紅糖汁澆鑄的“糖關刀”,是老重慶市民童年的美好記憶。
  1941年4月,國民黨當局將鹽、糖、煙、酒、茶葉、火柴等6種消費品列入專賣,嚴格控制。這些東西固然不能與鋼鐵、橡膠、汽油等戰略物資相比,但其屬於民眾生活的基本用品,其豐缺貴賤影響千家萬戶,也是投機商的主要目標,所以必須管制。
  有關糖專賣的各種法規,在1942年上半年陸續完備,計有《戰時食糖專賣暫行條例》、《食糖承銷商零售商特許章程》、《甘蔗甜菜用戶登記暫行法》等12個文件。對生產原料、質量管理、成品儲存乃至運銷、價格等環節,都有明確要求。從實行效果看,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,保障了食糖供應。
  曾經輝煌 食不缺糖
  新中國建立,本埠製糖工業步入有序發展的軌道。甘蔗種植遍及江津、合川、永川、銅梁、大足、榮昌、璧山、潼南及長壽等地,種植面積最高發展到9.6萬餘畝,產量22萬餘噸。在合川、江津、銅梁、大足、長壽等地建成5家機械化大中型糖廠、l4家小機榨紅糖廠,鼎盛期食糖總產量達到2.7萬多噸。種類有白砂糖、赤砂糖、綿白糖、單晶冰糖及機制紅糖。部優、省優的“蜀龍”牌、“釣魚城”牌優質白砂糖享有良好信譽。
  重慶地區年均消費食糖10萬噸以上,製糖業大有文章可做,卻因種種制約,結局不理想。進入市場經濟時代,食糖由計劃收購改為自營自銷,在進口和外地產品衝擊下,本埠產品競爭失利。1986年,本埠進口白砂糖2000噸,共計付款4.08萬美元,平均每噸才20多美元,摺合人民幣約200多元。這個價格,真可謂做糖不如買糖。早知如此,每家都去窖一噸。
  特別是本埠甘蔗產量每況愈下,僅能滿足壓榨能力的二至五成,製糖企業普遍虧損。長壽、銅梁、大足糖廠以及幾乎全部的國有紅糖廠,均被迫先後停產或轉產。江津糖廠1990年代兩個榨季未能開榨。合川糖廠難以為繼,1995年改建為製鹽廠。至此,重慶國營製糖工業謝幕。
  沒有糖廠,重慶人過年怎麼搓湯圓?不著急。中國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,外匯儲備充足,想買糖就買糖,高枕無憂也。  (原標題:老重慶製糖業史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j73sjvyf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